北京快讯

注意!睡前玩手机可能诱发青光眼

更新时间:2023-08-31点击:1331

手机等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,丰富了我们的娱乐方式。每天面对手机、平板等众多电子产品,作息不规律,熬夜玩手机已成常态,但眼睛早已不堪重负。眼干、眼涩、视疲劳、视物模糊成了眼睛不适的常见症状。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青光眼科李秋梅主任提醒,熬夜玩手机不只会导致黑眼圈、眼睛干涩那么简单,还可能诱发致盲性眼病——青光眼

长时间熬夜,易诱发青光眼

如果长时间在暗环境工作和阅读,加上睡眠不足、过度恐慌和焦虑,非常容易引起视疲劳、干眼症,此外还会使瞳孔散大而导致一些具有浅前房、窄房角的人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。

李秋梅主任介绍,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,在全球致盲性眼病中排第二位。原发性青光眼有闭角型和开角型之分,表现有急性和慢性。

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可表现为: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、眼痛、畏光、流泪、视力严重减退、可伴有常伴恶心呕吐。如果未及时治疗,严重时甚至会致盲。

慢性青光眼的特点是隐匿起病,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展,有许多病例常常是到中、晚期才发现。慢性青光眼有闭角型和开角型二种。临床表现相似,早期常容易产生视觉疲劳,眼部不适,有的可表现为进行性近视,视力模糊等。

出现这些迹象,小心是青光眼

由于慢性青光眼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,患者会将头痛、鼻根酸胀等症状误认为是感冒或身体不适,导致误诊、误治。相当一部分青光眼患者到院检查、确诊时,视野已经明显受损,视力下降,此时的治疗只能尽力保住剩余视力。

因此,生活中如果反复出现:夜间看东西像隔了层雾(雾视)、视物模糊、头晕、眼睛胀痛等不适,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,明确病因,做到早期发现,早期治疗,及早控制和延缓疾病的发展。

急性青光眼发作时,患者往往会出现剧烈头痛、眼痛、视力严重减退、伴恶心呕吐等症状。此时,一定要及早就医检查,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视力丧失。

李秋梅主任提示,我院设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24小时急救绿色通道,使患者能够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,竭尽全力挽救患者视力。

哪些人较易患上青光眼

(1)不良生活习惯及情绪波动大者

作息不规律、熬夜玩手机,长期在暗环境下用眼,瞳孔处于散大状态,可能会增加房角阻塞几率,影响房水循环,引起眼压升高,导致青光眼。此外,当人们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,脑部和眼部会出现血流量增加致血管过度扩张,进而导致眼内角小梁网阻塞、房水循环不畅等引起眼压增高,易发生青光眼。

(2)40岁以上

随着年龄的增长,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房角功能开始逐渐退化,房角结构也会慢慢发生改变,这时可能会诱发青光眼。

(3)全身性疾病患者

高血压、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是诱发青光眼的主要因素之一。以高血压患者为例,如果患者的血压尚未得到有效控制,血压的波动很容易造成眼内压呈波动性升高,导致房水流出的阻力增加,引发青光眼。

(4)高度近视患者

高度近视者易患青光眼的原因在于眼球的扩大和视乳头的伸展,导致筛板和视乳头旁巩膜薄化,高眼压压迫视神经,导致视神经逐步萎缩,视野随之逐渐丧失致盲。

(5)有明显家族史者

有明显青光眼家族史人群,应时刻关注视力等眼部问题。因为青光眼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,所以应定期到正规眼科医院进行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(6)长时间使用激素类药物人群

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,可能会诱发眼睛小梁网等组织发生病变,导致眼睛内房水外流出现障碍,这种情况下,会引起眼压增高,甚至可能会引起视神经损害等,进而诱发青光眼。

(7)眼球结构异常人群

对于前房浅、眼球小、晶状体过厚等人群,常会因眼前节狭窄、晶状体前移而增加与虹膜的接触等情况,产生瞳孔阻滞导致房角变窄或关闭,引起闭角型青光眼。

青光眼如何防治

李秋梅主任表示,建议青光眼高发人群要定期到正规眼科医疗机构进行检查,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保证充足睡眠,不熬夜,避免在昏暗环境中长时间用眼,适当参加体育活动,但要避免过分弯腰、低头、憋气、负重等活动。

在诊疗过程中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为其安排相应的眼科检查,若明确诊断为青光眼,则需根据具体病情拟定合适的治疗方案,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。

降眼压药物:一般早期、轻微青光眼症状,可通过降眼压眼药水、药物等进行控制。

手术治疗: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,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。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包含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、激光虹膜成形术、睫状体光凝术、现代小梁切除术、各类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,以及各种微创青光眼手术,如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、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、微导管辅助内路360°小梁切开术、外路小梁切开术、XEN凝胶支架引流管植入术和超声睫状体成形术(UCP)等。

李秋梅主任强调,青光眼是一种终身性疾病,患者在确诊后,要积极配合随访和治疗。一般情况下,医生会为患者建立全面的个人眼健康档案,对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方案进行持续性跟进和观察,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。